8月31日下午在线炒股配资服务网,“我与你与书的第100次相遇”——“乡村读书会”百期特别纪念活动,在湾南山区厦艺术中心多功能厅举行,读书会发起人邬晓莉、王宝珍、徐斌、苏拉齐聚现场,与书友共赴这场跨越八年的文学之约。
墨香与远方
发起人动情分享八年阅读之旅
“一期一会/最是珍贵/共度青春/共赴沧桑/去看那满天星辰······”活动在苏拉为读书会作词的歌曲《一期一会》中拉开序幕。
作为主持人的邬晓莉,首先从2017年5月乡村读书会在大鹏王桐山村的缘起讲起,一月一次,围桌而坐,清茶一杯,读书论书,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八年零四个月,今天整整100期,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,也坚持线上分享,从未间断。
王宝珍带观众回顾了过去99期读书会中邂逅的中外经典作品,涵盖“在别人的人生中看我们自己的生活”的自传、“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言情、武侠、悬疑、侦探、科幻”小说,“带一本诗集去远方”的诗歌等多个类型。“我们邂逅的325本书如同一场流动的盛宴,我们遇见了那些堪称‘人类群星闪耀时’的作者,他们就是我们生命中的阳光。”回顾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时,她特别提到,“我们没有刻意策划诺贝尔奖专题,而是书友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,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些作品。”王宝珍还称自己“别有用心地将林徽因与徐志摩‘放’在一起”,引得全场观众大笑。她还列举了《深圳自然博物百科》《人来人往》等书籍,向身边的作者致敬:“让我们向这些‘海明威’们致敬,让我们向那些‘茨威格’们鼓掌!”
徐斌以“我们遇见的人”为主题进行分享,她用饼图直观呈现了读书会参与者的群体特征:1-99期累计参加读书活动的听友共5000余次,60后为核心群体,女性嘉宾与男性嘉宾比例为13:7,其中女性多分享诗歌和经典文学,男性多分享历史与自然科学,整体形成资深群体主导、年轻群体参与、跨代际共鸣的综合特色。“八年四个月的时光里,我们每月都围桌而坐、抱书取暖,相谈甚欢。我与你与书的第100次相遇,与往圣绝学在经典中心神领会,与亲朋好友携手放歌于水墨山间。”邬晓莉也感叹道:“读书最大的好处,就是链接了无数原本陌生的人。我们因书而聚,读书亦为识人!”
苏拉则以“我们走过的路”为主题,分享了读书会八年间走访多地的远行历程。他们曾前往苏东坡的家乡,寻找苏东坡的足迹。“我们在常州藤花会馆里的一件白衣裳上,看到苏东坡当年回到常州城外写的诗——‘多谢残灯不嫌客,孤舟一夜许相依’,所有人都百感交集。”今年4月,他们又去到黄州,“大家在那非常激动地谈论苏东坡的诗词,感觉自己离他很近,就连吹过的每一阵风、吃过的每一口肉都与众不同。”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的古城堡上俯瞰夜景,背着“乡村读书会”的条幅走到西藏……苏拉说:“无论走到哪里,我们都希望把‘乡村读书会’带到哪里。诗不远,路还长,未来的日子里,我们还要走得更远。”
以书会友
在钢筋水泥间寻找诗意
活动中设置多个特别环节。
“书本漂流”通过以书换书的形式,让承载着不同故事的书籍在读者间流动;“趣味颁奖”环节秉承“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”的理念,为长期陪伴读书会的读者颁布了“最具感召力奖”“最美读书家庭奖”等奖项,表达特别致谢。
设计师许穗丰为“乡村读书会”设计了100期专属纪念牌,谈及设计理念,他阐释道:“四位创始人老师用一期又一期不灭的星火,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筑起了精神灯塔。这不是一个冰冷的图形,而是一艘满载着343颗滚烫初心的希望方舟,Logo的核心是稳稳堆叠在一起的三本书。”
从读书会创建之初就为“乡村读书会”书写条幅、并一直温暖陪伴和热情支持的深圳著名教育家、深圳外国语学校创校校长龚国祥,现场又赠送了书写的新条幅和100期专属纪念牌,并与大家一起期待乡村读书会的500期。
首次来参加“乡村读书会”的李女士直呼这是一场“流动的精神盛宴”:“每个人的兴趣与视野都有限,参加读书会能让我打破自己的认知和爱好的界限。听完书友们的分享,我对更大的世界产生了好奇,下一次我还想来!”
邬晓莉最后总结,从2017年5月到2025年8月,每月一期的“乡村读书会”已走过八载春秋,累计分享247位作者的325本书籍,吸引343人次现场参与,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间开辟出一片浸润于文字的诗意天地,为无数读者积蓄着向诗与远方前行的勇气。
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实习记者 罗莉铃
垒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